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岩茶厂想直供终端?
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一头大象-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

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岩茶厂想直供终端?

《1》

前几年刚开始做岩茶的时候,老觉得武夷山的大品牌不多。

拿当年在茶界一枝独秀的铁观音来对比,就知道差别了。

铁观音的品牌,除了国营的凤山之外,脍炙人口的还有八马,中闽魏氏,日春,华祥苑。

而这些品牌,在铁观音遭遇滑铁卢之后的这八九年里,不但没有随着铁观音的市场份额锐减而关门大吉,反而华丽转身,与新晋网红武夷岩茶搭上线,成功摘掉了“铁观音专营店”的帽子,继续在茶界犹如中流砥柱般的巍然屹立着。

反观武夷岩茶,能朗朗上口的大品牌则很少。

除了出动车站就能看到广告牌的“武夷星”之外,能叫人想起来并记住的,几乎没有。

大品牌不多,说明这个茶类的品牌意识仍然很薄弱,行业的水平,还保持在基础的种植和粗加工层面上。

然而,这两年再去武夷山的,惊讶地发现,武夷岩茶的品牌,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,不但多了起来,还呈现出一种遍地开花的泛滥态势。

不但满眼新品牌,还有许多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名字——你想也想不到的,完全违背文法纲常的名字。

比如,K爹。

《2》

包装一个品牌,是需要付出很大精力和代价的。

包装一个品牌,与茶农们原先注册一个茶厂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
注册一个厂,可能只需要场地,设备齐全,手续证件完整,就能申请下来。

但打造一个茶品牌,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。

需要商业包装:设计VI,寻找产品定位,锁定目标群体,四处开店,投放广告......

在这些的背后,是强大的资金做后盾,没钱,还是老实开茶厂吧。

因此,有实力有闲功夫有钱的人,才能去包装打造一个茶叶品牌。

而包装打造一个茶叶品牌,除了需要做上述工作,并有充足的资金做支撑之外,还需要有高品质的产品做保障,若品牌包装出去了,但产品质量不行,跟不上或者还滑落,那这品牌不久就会砸了。

投的那些广告费各种费都会打水漂。

做起来一个品牌可能需要三五年,倒掉一个品牌只需要三五天。

这个道理,最近很红的W叔比谁都明白。

《3》

武夷山的茶人,有了品牌意识,是件好事。

有了品牌,方知道品质是立身之本。

当辛苦打造的品牌因为品质跟不上而遭遇打击的时候,才会痛定思痛,花大力气提升茶叶品质。

对于消费者来说,因为品牌多了,竞争多了,更能喝到高品质的茶,这是一件好事。

然而,从最初的没有品牌意识,到现如今的品牌意识爆棚,却让人闻到了一丝盛世之后的颓相来。

每家每户竞相效仿,竞争着打造自己的岩茶品牌,这样的结果,确实促进了行业的繁荣,让广告公司,设计公司赚得盆满钵满,也拉升了本地的GDP。

然而,打造品牌的目的是什么?包装自己产品的目标是什么?

这些热衷于打造自身品牌的茶农们,还没有领悟。

故而,我们能见到的,是充满相似度的品牌包装方式,比如我家的产品叫“@@一号”,你家的就叫“%%一号”;我家的品牌叫“大闹天宫”,你家的就叫“猴王打架”;我家宣传是正岩核心山场,你家的也宣传是三坑两涧出品;我家的说是传统工艺,你家的宣传画上就必定是手工摇青。

这样的品牌包装,没有差异化,只有同质化,千篇一律,看久了,几乎分不清张三李四,以为武夷岩茶就是这种范儿。

千人一面,那就就有特色,花再多的钱包装,也是泯然众人矣。

《4》

为何,在前些年对打造品牌一点不上心,而如今,却铺天盖地在打造品牌?

万事初衷,只为利润。

起先,武夷岩茶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打响知名度的时候,岩茶品牌少,于是各地茶商,纷纷到武夷山,找茶农拿货,批发回本地销售。

利用这种传统的渠道销售模式,七八年下来,武夷岩茶在全国的知名度,直上云霄。

现在,“武夷岩茶”、“牛栏坑肉桂”,这两个词的搜索热度,排名极高,已经快在茶叶类目里占据鳌头了。

广大茶友对武夷岩茶的热爱程度,已经到了“千里迢迢上武夷,只为挑选一泡茶”的程度。

正是这股终端顾客慕名而来的春风,激起了茶农心里关于财富神话的千层浪。

当身为旅游热点城市,拥有大把与终端客户直接接触机会的武夷茶人,知道自己的产品批发到外地,卖出翻倍的零售价之后,心里那只蠢蠢欲动的小鹿,几乎要按捺不住地破腔而出。

直接把茶卖给零售客人,能赚得高额的利润,比卖给批发商赚得更多。

当这个认知在他们的脑海里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是必然的事。

这个结出来的果,便是打造自己的品牌,抛开批发商,直供终端。

得终端者得天下。

《5》

然而,做一个品牌,包装一个产品,不是仅靠广告公司,仅靠设计几套VI和产品包装就可以的。

做一个品牌,除了要有规范的包装,规范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,还要有良好的产品定位,以及优质的企业文化。

而这些,对于从前只埋头种茶做茶的茶人来说,跨界的难度貌似真的很大。

他们还没有想明白,从他们决定打造这个品牌的那一天开始,可能他们用在种茶和做茶上的时间,就注定会少掉一大半——包装一个品牌,培训员工,开分店,装修,选址,哪一样不费时费力费心血?

还有经营和管理,都是需要投入大精力的事情。

如果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些新的事务上,那茶谁来做呢?

再技艺娴熟的大师,做茶也必定坚守“认真”二字。

一心二用,只会把茶做坏。

一次两次可能客人没什么感觉,多几次一心二用,茶的品质一年差过一年,客户一定会跑掉的。

喝茶的人只会段位越来越高,舌头越来越精。

这对于分心搞经营、搞管理的茶人来说,也是一种鞭策,鞭策着你要技艺精进、段位提升。

你只能保持水平,或者提高水准,才可以与客户继续并肩前进。若你的技艺落后于客户的品鉴水平,那很快,会被淘汰。

《6》

当然,也有人采用协作的方式。

比如自己只管做茶,只管品质,而经营管理和品牌包装,交给专业人士、专门的公司来做。

美其名曰:强强联手。

这种模式,起初可能挺好的。毕竟双方不熟,距离产生美。而在初相识时,大家都自觉把自己的狐狸尾巴藏起来,装扮得谦逊有礼的样子。

然而,在利益冲突之下,“七年之痒”很快就会来的。

当生产者和经营者,在某一件事情上争执不下,比如生产者认为我需要生产我拿手的产品,而经营者却要求你只能生产消费者需求的产品,这样矛盾就会出现了。

另外,利润的分配不均,也是拆散这种协作的一根高压线。

因利而来的组合,不久也会因利而散。

虽然不散,也是貌合神离,岌岌可危了。

那个某人和某茶,不就是最好的例证么?

《7》

越来越多的岩茶厂,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,希冀直供终端。

直供终端的利润,确实很大。

《资本论》说过,只要有1%的利润,就会有100%的人铤而走险。

然而,人贵自知。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。适合种茶做茶的人,未必适合搞经营管理,从来,生产与销售,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兼顾的。

若想要产、供、销集于一身,一条龙服务,那必定要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做后援,这个后援团,要有钱,有颜,有才,各种人才都有,还要有个好领导统率,各司其职,执行迅速,才能战无不胜,攻无不克。

然而,这样的团队,只是凤毛麟角,不可能遍地开花,每家配一个。

所以,想绕过批发商直供终端的人,还是好好掂量掂量自己吧。

包装容易,建立一个长期稳定形象良好的品牌,很难。

赚一时的快钱容易,赚一世的快钱,难。

做生意这件事,还是要听毛爷爷的。

论持久战。

注:2018年,《武夷岩茶系列》的原创文章,作者 | 村姑陈

Baidu
map